English 繁體中文 簡体中文
顯示屏概觀
顯示屏模組
顯示屏
驅動晶片
偏光片
 
顯示屏如何運作




薄膜電晶體-液晶顯示屏介紹

驅動晶片

【驅動晶片功能】

驅動晶片最主要功用即是把從手機基頻晶片(Baseband IC)傳遞過來的數位訊號(Digital signal),轉化成相對應的類比電壓值(Analog Voltage),並輸入至畫素電極裡儲存,藉著不同電壓值,影響液晶不同排列方向。

依功能言,驅動IC分成「負責控制電晶體元件(TFT Device)開與合」的閘極電路(Gate circuit),及「負責將電壓值輸入畫素電極(Pixel ITO)」的源極電路(Source circuit)。目前此二種電路都是整合在一顆單晶片裡。

顯示屏訊號掃描方式為由上而下,一次一列。閘極電路即負責每一列電晶體元件的開合,掃描時打開一整列的電晶體,當電晶體被打開時,源極電路會在極短時間內,將控制亮度、灰階、色彩的資料,以電壓格式,輸入該列的畫素電極中。完成後,閘極電路關閉該列,開啟下一列,源極電路重覆極短時間內輸入電壓的動作,以此類推,完成整片顯示屏的掃描。




【驅動晶片簡介】

解析度及驅動晶片腳位數
驅動晶片的腳位數與顯示屏解析度十分相關,以目前手機市場主流WVGA(480RGB*800)解析度的顯示屏為例,因顯示屏上每顆畫素(Pixel)都要能呈現出三原色(R、G、B),故X軸必須設計480*3=1440根Source腳位;再加上負責Y軸每列電晶體開關的800根Gate腳位,該款手機驅動IC即需要有2240根腳位數。更高的解析度則需求更多腳位數。

要注意的是,為使影像資料能準確地呈現,驅動晶片需要提供極準確的電壓予電晶體元件及畫素電極,但在大尺寸型態的面板(如TV面板)時,由於驅動晶片距離面板上某個位置電晶體元件的跑線距離可能過長,走線累積的阻抗可能會造成訊號衰減,為避免此類情形發生,目前設計通常採取以多顆驅動晶片組配的型式提供(亦即源極晶片、閘極晶片分開提供訊號),藉此減短每顆晶片的跑線距離(同時也因此減少了腳位數),維持電壓穩定強度,並非如手機驅動晶片般,因顯示屏尺寸較小,訊號跑線距離較短,皆採取整合型態晶片設計(亦即將源極電路、閘極電路,及其它應用電路整合設計進單顆晶片)。







色深(灰階)及驅動晶片位元數
目前市場上手機標示的資料位元數多為8bits (每一顆次畫素),這表示面板上每一顆R、G、B,可以有256種顏色的表現(28),而每一顆畫素(由R/G/B所構成),則可以有1677萬種顏色的表現(28x28x28)。驅動晶片主要是將手機基頻晶片(Baseband, BB)所傳來的每一組代表圖像色深/灰階的數位訊號組合(01010101),轉換成為類比的資料電壓值(舉例:將0-12V電壓,等分地切成256個準位),使得每一顆次畫素下的電晶體元件及畫素電極,皆能依據該電壓準位,扭轉液晶形成256種不同的排列組合,形成256種不同的透光率(灰階)。面板上每顆R,G,B顏色得以深淺不同,即依此而來。




電路高度集積化的挑戰
目前手機面板解析度愈來愈高,手機驅動晶片也被要求必需是整合型單晶片(Integrated IC),故為解決晶片腳位數過多擔憂,業界採取方法有二:

一、在面板設計時,直接將閘極電路做進薄膜電晶體陣列(TFT Array)裡,業界稱為Gate on Panel(GOP)或Gate on Array(GOA),此方法可以有效減少驅動晶片腳位數,這是目前最為普遍的做法。

二、在晶片設計時,導入更為微細的半導體晶圓製程製作,讓每條電路的線寬變窄,使得晶片有效面積裡,足以置入更多電路。但由於在極小空間裡將塞進許多複雜的電路,電路間訊號極可能會互相干擾,故對晶片設計者的挑戰頗高。而導入更為微細半導晶圓體製程的成本也十分高昂,在極高解析度手機面板(如FHD面板)尚未成為市場主流前,除領導型廠商外,多數公司不敢貿然投入資源。